重阳暖语:七旬有娘喊,是人间至福
一
重阳的菊香漫过嘉祥县高庄村的篱笆时,76 岁的高培力正端着刚做好的羊肉鸡蛋汤走进堂屋。104 岁的母亲高王氏坐在沙发上,盯着戏曲频道里咿呀的唱腔,听到熟悉的调子,枯瘦的手指跟着轻轻叩击扶手。“娘,该加餐了。” 高培力的声音带着熟稔的温和,老人缓缓转头,浑浊的眼睛里泛起光亮,轻轻 “哎” 了一声。这声应答,像颗温润的石子,在他心头漾开层层暖意 —— 这已是他听了七十多年的回响,如今愈发珍贵。
厨房的台面上,破壁机还留着打碎羊肉的余温。自从母亲牙掉光后,高培力和 74 岁的老伴高梁氏就把家里的厨具换成了 “养生套装”:绞肉机绞碎蔬菜,榨汁机鲜榨果泥,连蒸蛋羹都要过三遍筛确保细腻。“娘一辈子苦,年轻时白天种庄稼,晚上纺棉织布拉扯四个娃,现在得让她吃顺口的。” 高培力喂母亲喝汤时,手指会先试试碗沿温度,一勺汤要在嘴边吹三回,生怕烫着老人。阳光透过窗棂落在母子俩身上,戏曲声、汤匙碰撞声,把重阳的午后酿得格外绵长。
二
这样的日常,在七旬儿女照料高龄父母的家里处处可见。71 岁的陈亚萍推着百岁婆婆在公园散步时,总会被街坊邻居夸赞:“这婆媳俩比亲母女还亲!” 四十五年前刚嫁进门时,她就跟着婆婆学做针线活;如今婆婆行动不便,她每天清晨先给老人擦脸梳头,再变着花样做早餐 —— 小米粥熬得能照见人影,豆腐脑要撒上细细的虾皮,连馒头都要蒸成小巧的菱形。“婆婆爱吃甜口,我每次赶集都不忘买软糕,” 陈亚萍边说边帮婆婆拢了拢围巾,“她喊我一声‘闺女’,我就得对得起这份信任。”
重阳节前,陈亚萍的儿子儿媳送来亲手做的中药枕头,这是他们在社区重阳活动上学的手艺。艾草和菊花的清香从棉枕套里钻出来,婆婆抱在怀里舍不得放下。“现在轮到小辈疼我们了。” 陈亚萍看着儿媳给奶奶捶背的身影,忽然想起年轻时婆婆教她的话:“孝是接力棒,得一棒一棒传下去。” 如今,她的两个孙女放学回家,第一句话总是 “太奶奶,我给您带糖了”,这声清脆的问候,成了家里最动听的重阳贺礼。
三
“迈进家门能喊声‘娘’,比啥都强。” 高培力的这句话,戳中了无数人的心底柔软。就像散文里写的,不管年岁多大,只要妈在,进门先找妈的习惯就改不了。高培力至今记得十岁那年,数九寒天里母亲抱着奶奶的脏衣服去结冰的河里洗,手背冻得裂开口子还笑着说 “不疼”。如今他给母亲剪指甲时,看着老人手上类似的皱纹,突然懂了当年母亲的坚韧 —— 那是藏在岁月里的母爱,如今变成了他守护母亲的力量。
重阳这天,高培力的儿子高同锋特意从镇上买来重阳糕,层层糖霜裹着桂花蜜,是老人爱吃的味道。“我爹膝盖不好,现在换我来扛。” 高同锋给奶奶喂糕时,高培力坐在一旁看着,忽然发现三代人的身影在灯光下叠在一起:母亲年轻时照顾奶奶,他现在照顾母亲,儿子又接过接力棒。这或许就是重阳 “孝亲” 的真谛 —— 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,而是一碗热汤、一声应答、一辈传一辈的温柔。
四
暮色渐浓时,高庄村的农家院里亮起了灯。高培力给母亲盖好薄毯,电视还停留在戏曲频道。窗外的菊花在月光下轻轻摇曳,屋里的老人忽然轻声哼起了调子,高培力跟着打起节拍,两个人的声音虽苍老却和谐。“娘,明天咱去社区看表演不?” 他凑到母亲耳边问。老人点点头,伸手抓住他的手,掌心的温度透过皱纹传过来。

这一刻,重阳的菊香、中药枕的药香、饭菜的烟火香,都比不上 “娘还在” 的安心。就像舒家街社区余书记说的,重阳的意义从来不是仪式,而是让我们记得:有人盼你回家,有人等你呼唤,就是最实在的幸福。对高培力、陈亚萍们而言,七旬高龄还有妈喊,这份福气,比重阳的暖阳更暖,比陈年的老酒更醇。
愿每个重阳,都有人为你温酒,有人听你喊 “妈”;愿这份岁月厚赠的幸福,能在时光里慢慢流淌,代代相传。
zoty中欧,zoty中欧登录,zoty中欧体育,中欧体育(zoty)官网